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度思政课教师暑期实践研修活动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持续开展。思政课教师们以目光追溯红色足迹,以灵魂触碰革命初心,在实地研学中淬炼信仰,也凝聚了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动能,书写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生动答卷。

盛夏八月,信阳暑气逼人,却挡不住我们思政课教师团队探寻红色根脉的热忱。三天研修,“红田惨案”遗址带给我对思政课的全新认知:历史有温度、精神可触摸,思政课才能突破“单向灌输”,成为直抵学生心灵的精神对话。站在遗址前,脚下被烈日晒烫的泥土,80多年前浸透着300多名革命群众和党员的鲜血,“牺牲”一词在此刻具象为泥土中未散的温热。这让我反思,以往课堂强调“幸福来之不易”,学生或许能记住这句话,却未必能真正共情——因为他们没有站在这片浸过鲜血的土地上,没有感受到历史现场独有的“精神张力”。这种“触摸历史”的震撼,让我对思政课的教学逻辑有了更深的反思。在田铺大湾,我看到红色旧址与乡村振兴的新貌交相辉映,看到在革命时期的标语墙下,游客们正用手机记录乡村的新变化。这场景比任何理论讲解都更有说服力——它让学生直观看到,革命先辈追求的“人民幸福”,正在当代中国的乡村实践中一步步变为现实。新学期,我会将振兴故事做成案例,引导学生探寻与历史的联结,让他们走进历史、理解精神内涵,自觉践行责任担当。我愿做“历史与课堂的摆渡人”,让革命精神在青年心中扎根。
指尖轻触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英名墙,十三万烈士之名灼痛我心,我仿佛听见无数母亲悲切的呼唤。那一刻我顿悟:思政教育要让青年触摸到革命史中个体的滚烫温度。展柜里褪色的粮袋,粗糙裂痕刺痛着手,它曾是红二十五军的“生命线”。过去,我只在PPT展示图片,却未让学生感受其厚重。思政教育若仅概念说教,学生怎能理解“信仰”的千钧分量?在吴焕先烈士雕像前,他满门忠烈,这让我反思:我们总用“家国情怀”概括牺牲,却忽略个体抉择的动人细节。思政课应还原血肉丰满的生命,让学生看到凡人非凡的选择。重温入党誓词,我深感红色资源是铸魂育人的鲜活素材。刘名榜等先辈坚持大别山斗争二十余年,这让我坚定使命:唯有将革命文物的“物证”转化为“活证”,才能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
大别山暑期研修之行,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淬炼,更是一场团队的凝聚与信仰的回归。站在这片曾被热血浸透的土地上,“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不再只是诗句,而是震颤心灵的现实。在许世友将军故里,我们指尖划过岁月斑驳的墙垣,仿佛触到了一位忠勇战士跳动的脉搏。家国情怀,于无声处澎湃;我们彼此注视,在共同的震撼中靠近。田铺大塆的调研,让我们亲眼见证“乡村振兴”不只是政策语言,更是汗水浇灌的希望。团队在走访与探讨中,“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愈发铮铮作响——我们不仅是教师,更是使命在肩的传承者。踏进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烈士纪念馆,我们手捧鲜花,肃立默哀。铿锵的入党誓词再次回荡,那一刻,信仰如光穿透胸膛。而在红田惨案遗址前,静对那片沉默却震耳欲聋的土地,先烈视死如归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以生命换来今日的山河无恙,而我们,唯有以传承回应牺牲。这一次出发,让我们不仅看见了历史,也遇见了彼此;不仅铭记了初心,也更坚定了前行。思政育人之路,我们并肩同行。
今年的研修活动,我们踏入了河南新县这片浸染着红色基因的热土。在这片土地上,“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红色记忆早已融入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炬。此次研修最让我内心震撼的是那些参加红军年仅十二三岁的小战士们,在听到讲解员说到“正因为他们不想让我们在这个年龄做他们那样的事,所以他们做了,他们有的青春定格在十几岁,有的甚至未曾留下姓名。” 听闻此言,如有泪倾。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这些红军小战士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践行者,我深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精神中蕴含的忠诚、奉献、担当,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更是培养新时代青年不可或缺的“养分”。
2025年暑期,我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事们走进大别山,追寻革命先辈足迹,让信仰的力量直抵内心。踏入这片红色热土,革命精神变得鲜活可感。在许世友将军故居,那件打着补丁的军装,映照出“布衣将军”的农民本色;他跪拜母亲的照片,更是将“活着尽忠,死后尽孝”的誓言具象化,令人动容。“红田”惨案遗址,三百多位烈士的姓名中,程怀天让我铭记。24 岁的他,就义前高呼“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其铮铮誓言穿越时空,在红田上空回响,让我深切体会到信仰比生命更珍贵。抚摸故居土墙,伫立红田碑前,我领悟到大别山精神的真谛——无畏牺牲的钢铁意志与对家国人民的似水柔情并存。作为新时代青年教师,我们定会传承这份信念与奉献,将其转化为课堂力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