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度大别山党史学习教育暑期实践研修活动,通过沉浸式的红色教育让全体教师经历了深刻的思想淬炼与党性锤炼。老师们在走访革命圣地、瞻仰历史遗迹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大别山精神的理解,更收获了丰富的教学启示与精神感悟,纷纷结合自身经历撰写研修心得,分享此次红色之旅带来的思想触动与成长思考。
此次大别山党史学习教育研修,让我深切感受到红色基因震撼人心的时代力量。红田惨案遗址上,三十余名烈士的鲜血染红稻田,往昔惨烈场景如浪潮般涌来。"坚守信念、视死如归",教科书上的文字化作穿透时空的精神叩问,撞击心灵。我仿佛看见烈士们坚毅不屈的神情,听见他们为信仰发出的震天呐喊。
在鄂豫皖苏区烈士纪念馆内,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们为理想信念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老一辈革命家"信念如山"的誓言仿佛在耳畔回响。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会把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融入到教案设计中,让学生在真实历史现场中,深刻感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丰富内涵,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明确,要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用鲜活历史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引导学生在感动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思考中坚定理想信念。
今年暑假到信阳参加研修培训,三天的沉浸式体验, 感触比较多的地方是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烈士纪念馆。宣誓仪式结束后,我特意去山上看了看烈士们长眠的地方。墓碑排列庄严整齐,令我肃然起敬。这里有潘忠汝、徐子清、许继慎、蔡申熙、吴焕先、高敬亭等13万余名烈士。心里默念着他们的名字,很感激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的新生活。有人说中国人有血性,中华民族打不倒,压不跨,此刻站在英烈的墓碑前,我更加坚信确实如此。中国人的志气和骨气是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的,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这种为了新中国视死如归的大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结果。
从这里可以俯瞰新县的街道、住房和人流。心中不禁感叹:这盛世如你所愿。时代虽然不同,但正如在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去做些什么,如何共同爱护好这盛世中国。
此次研修内容丰富,导游讲解精彩。后续我会深入查询资料,深化理解,将所学融入课堂,以更生动深刻的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思想成长。
这个暑假,我随学校赴河南新县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研学之旅,虽时间短暂,却收获满满、感悟良多。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烈士纪念馆最令我震撼沉思。踏入馆内,英烈广场的巨大英名墙让我动容,黑色大理石上密密麻麻的姓名,每个都代表着一个为革命献身的生命。我驻足凝视“吴焕先、沈泽民、程子华”等名字,他们许多牺牲时年仅二十出头,与我的学生年纪相仿,却为信仰义无反顾。在“家书墙”前,“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若为革命死,死也心欢畅”的朴实文字,道出了革命者纯粹的信仰。
此次新县之行让我重新思考思政教育真谛,深感责任重大。思政课应将历史转化为学生可感、可思的精神力量,新学期,我会把所见所闻融入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背后的精神价值,让先烈理想信念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8月20 - 22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赴信阳新县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暑期实践研修,我收获满满。
参观许世友将军故里,我们了解到将军生前精忠报国、死后孝敬父母的传奇事迹,其高尚情操与朴实作风是学习榜样,激励我们传承革命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活力。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和将帅馆,我们向纪念碑三鞠躬、敬献花篮,缅怀先烈丰功伟绩。跟随讲解员,我们了解到众多烈士生平,被他们的英勇无畏触动,也为英年早逝惋惜。徐向前元帅带领红军发展壮大、粉碎围剿,还参与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成果显著。
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我们更应以史为鉴,弘扬先烈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此次研修让我精神受洗礼、初心更坚定,未来教学中,我会将先烈事迹融入课堂,丰富案例,提升教学实效。